电镀厂废气产生的源头是酸碱浸泡时挥发的酸雾和碱性气体,废气腐蚀性较强,对人体危害很大。同时生产车间还有各种工艺挥发的无机废气及少量的VOC。
电镀废气的综合治理已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,亟需通过工艺革新、材料替代和治理技术集成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。
根据《中国电镀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(GB 21900-2022)》,现有企业NOₓ排放限值收紧至80mg/m³(原标准150mg/m³),氰化物排放限值从1.0mg/m³降至0.5mg/m³。然而,行业调研显示仅23%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新标准,中小企业达标率不足8%。这倒逼电镀行业向“工艺清洁化”(如无氰电镀技术)、“废气协同治理”(酸雾-VOCs-重金属一体化净化)方向转型,同时推动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以减少人为暴露风险。
电镀工艺流程涵盖前处理、电镀、后处理三大阶段,废气产生贯穿全流程:
前处理工序
电镀槽运行
后处理工序
在金属表面处理过程中,三酸抛光等工艺产生的酸雾主要成分为硫氧化物(SOₓ)、氮氧化物(NOₓ)及重金属气溶胶等,需通过高效处理工艺实现污染物控制。常见酸雾处理工艺包括:
主要使用以耐酸碱耐有机的玻璃钢风机,形式以C式居多,通常以中等风量,中低压型号为主。